知识回归生活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翻转式课堂?
  • 2、数学课中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教
  • 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把课堂还给
  • 4、如何做到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学习生动起来
  • 5、如何将生活知识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 6、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理念是什么

什么是翻转式课堂?

什么是翻转式课堂?

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由Alison King于1993年提出,后由哈佛教授Eric Mazur于1997年进行升级改进。它颠覆了传统的“以讲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换。

下面是东亚国际名师孔令裔老师,实践多年对翻转课堂见解。

翻转课堂目的

一般来说,学生吸收并且真正掌握知识,需要两个步骤,接收信息和吸收内化。

在传统课堂中,讲师运用课堂45分钟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在低头笔记和抬头听讲之中度过。课堂基本属于讲师一个人的舞台。吸收内化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后复习笔记,完成作业等方式完成。这种方式学生及讲师已经沿用多年,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讲师的教学进度容易把握,而学生因为有持续的知识输入,也会感觉到课堂的充实感。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吸收内化工作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完成。一旦学生自主能力弱,或者遇到较难的知识点和题目,内化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后续教学的开展会产生较大阻力。

由于以上的缺点,翻转课堂应运而生。讲师会在课前结合章节情况录制视频,并发布给学生。学生登陆账户观看视频,完成接收信息这个步骤。这样回归课堂后,学生就会带着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未解的疑惑走进教室。课上的主要工作变为学生基于视频内容,进行习题练习,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等,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流程的全方位把控。

翻转课堂准备

对于翻转课堂而言,前期准备工作异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接收信息的多寡,更关系到吸收内化的效果。前期准备包括以下4个步骤,师生思路转换,视频内容选取,视频录制技巧,视频结束检测。

师生思路转换

2016年第一次接触翻转课堂到现在整整4年的时间,可以说我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加深。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听到翻转课堂这个名词时,内心充满了疑惑,感觉就是把讲授知识的环节由面授变成了视频,而且很担心学生是否接受这种新型模式。视频录制前的知识分类也很仓促,导致录制的量很大,连续2周一直在录影棚工作。周末班开课后,大概有1/4的学生表示对这种方法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周末班中很多学员是在职员工,经常会有出差情况,导致翻转视频来不及观看,影响后续学习。在第一学期周末班结束后,我进一步对翻转课堂进行了思考,并在各大合作院校的方向班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由于大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固定且充裕,整体的效果会比周末班更好,而且配合度更高。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觉得实现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师生必须同时进行思想上的转换。

讲师首先需要对翻转理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到它存在的意义和实施的必要性,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也许一部分讲师会觉得实施翻转课堂会打乱备课计划,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精力。但是我想说,在最开始的1-2年,工作量确实比往年会有增加,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课上活动时间的增长,学生内化效果的增强,都值得讲师付出更多努力。而且2年之后,我们前期准备的部分材料,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同时学生在课上完成内化后,会减轻讲师在课下的答疑任务,更好的保证工作生活平衡。当讲师转换思路后,需要将理念对学生进行讲解,逐步引导学生适应翻转的流程,认可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必要性。只有师生在思想上都进行转变,我们的翻转课堂才有了施展的舞台。

视频内容选取

内容的选取需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Learning objective)。以ACCA F6第一章个人所得税为例,教学目标包括英国居民判定方法,免税及计税收入判断和个人所得税计算,难度依次递增。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希望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录制内容不宜过难,过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取了英国居民判定方法及个人所得税计算框架进行录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税法内容,并且知识客观上存在难度,所以需要知识脉络帮助其理解。思维导图(iMindmap) 是我个人非常推荐的一个软件,讲义/课本可以配合思维导图进行细节说明。

视频录制技巧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每个视频的长度必须进行考量。通常情况下5-8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2分钟。每个视频会包括1-2个知识点,学生观看时不会有太大的负担,也利于运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有的章节内容较多,所以我会录制最多4个视频供其预习使用。

视频结束检测

在同学完成视频学习后,教务老师会帮助我从后台检查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没有完成,会及时对学生进行督促。另外我还会对学生观看的视频内容进行检测,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轻松量化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也为后续翻转课堂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转课堂实践

学生完成视频观看后,会带着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少量未解决的疑惑走入课堂。所以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讲师一定要完成从演讲者变为倾听者的角色转变。

现在很多课堂的通病在于学生人数较多,以ACCA班为例,40人及以上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如果运用以往的方式进行授课,我可能很难顾及到每位同学,更难以把握每位同学的掌握情况。所以课堂活动通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比如40人的班级,我们可以分为8组,每组5位同学,1位组长。而且我会在分组的时候考虑每个组员的特点,以便后续讨论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如果说课前准备是学生的“单打独斗“,那课上实践则是学生的”团队协作“。实践部分包括以下3个步骤,巩固预习成果,加深拓展知识,吸收内化展示。

巩固预习成果

针对学生已经预习的部分,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巩固。以F1第二章企业经营环境为例,同学通过视频学习了PESTEL模型的基本框架。在巩固阶段,小组的每位同学负责PESTEL其中一个字母,简单说明字母对应的词汇以及能够想到的引申知识。比如Economy,可以引申出经济增长,利率,汇率,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首先在同学讨论回忆的过程中,我会进入到每个小组进行倾听,了解基本的掌握情况,并随时进行答疑,随后请同学汇报讨论的成果。最后我还会利用选择题检测同学掌握的情况,举牌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方法,也会加强课堂的趣味性。

加深拓展知识

在前文中曾经提到,视频录制的内容不宜过难,过多。这也意味着我会在课堂上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加深拓展。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随时针对难点进行提问,做到知识随堂消化。继续以PESTEL为例,其中的Technology相对比较复杂,就可以在面授的时候进行讲解。这里的Technology不仅意味着科技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更体现了科技对于整个组织架构的影响。通过各种实时沟通软件,拓展了管理宽度,使得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化,极大的降低了沟通成本及管理成本。各种在线的平台,更使得居家办公变为可能,企业在减少租金支出的同时,也赋予了员工更佳的工作灵活度。针对疫情这段特殊时间,加深拓展这部分本应在线下完成的部分也平移到了线上。开课前我最大的担忧是难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难以做到教学效果的把控。然而通过这两个月的授课,让我充分体会到了翻转模式的延伸性。通过Zoom平台,所有学生可以进入线上的虚拟课堂,所有同学打开摄像头后,就可以通过同学的表情神态大致了解他们的理解情况。每讲完1-2个知识点后,我会随机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或者总结所学内容,做到精准把控。可以说,无论是平时还是现在,翻转课堂都可以帮助我顺利完成知识的进一步传递,也为下一步学生的吸收做好了准备。

吸收内化展示

知识讲解完毕后,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学生的展示。对于分析企业经营环境而言,SWOT绝对是一把利刃。它帮助我们从企业内部(strength, weakness) 和外部(opportunity, threat) 对环境进行剖析。但是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真实的案例或者工作场景,进行知识的有效输出。我自拟了与航空公司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将所学模型带入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束后,小组的一位同学书写板书,另外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

数学课中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教

1 翻转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印象

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将课下习题再拿到课堂上来带领大家从头讲到尾,不仅浪费时间,也不能很好地总结学生的具体个人问题点,少了与学生的互动,使得学生产生负面情绪。而在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占据主导位置,带着课前的问题,老师可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对方难题,促进沟通交流。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对视频中知识点与疑惑的归纳与总结,能使得学生理清知识点与学习思路

提高自主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也能使老师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主自由探讨,然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翻转课堂为数学课堂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加强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获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交流与沟通中,学生能够反复思考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在进行数学知识联系时,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结教学经验,反馈学生表现

翻转课堂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反馈。因此,避免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达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不同必然伴随着对学习成果评价的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任务的完成状况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教师在开展最后评价时,要注意梯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进行评价,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多采用一些鼓励、支持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某一具体的数学习题练习课上,成绩稍微好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对教师布置的数学任务能够快速完成,教师对这一类学生要以训练数学能力为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延伸数学知识;成绩中等的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学习题操作,但是习题的拓展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采取鼓励、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踏实上进,向前进步;成绩稍差的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基础差,教师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这类学生,不断夯实基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2 对“翻转课堂”的思考

一、课堂前利用教学视频,完成自我学习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使用视频传授知识的方式,在课前通过网络将视频传送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看视频,完成自我学习。每节课后会专门有一个检测视频,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并要求学生将答案传送给教师。在这种让学生课堂前利用教学视频学习的方式中教学视频起到了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学生通过视频完成自我学习,而教师通过学生对视频中问题的反馈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视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每个教学视频必须短小精悍。据调查显示,人的注意力在最初的十几分钟内是最集中的,过于冗长的教学视频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每个教学视频必须将时间控制在十几分钟之内。也就是说要求一个视频对应着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这种视频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查找方便,而且视频教学还具有暂停、回放的功能,非常方便学生学习。例如,在讲到小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时,需要根据课本的知识点将问题导学、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课堂总结、习题检测这几个部分各做成一个十几分钟的短视频,以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提高学生自学效率。第二,教学视频要去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使学生能高度集中。以前存在的一些教学录像中,大多都是有教师在教室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其中的教师和教室都极大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翻转课堂”中的视频只有老师的手不断写着数学符号,清晰明了,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课堂上讨论互动,深入分析疑点

通过之前的教学视频,小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学习,之后也或多或少的会对视频中讲解的知识点有一些疑问,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疑难点也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走进了课堂讨论互动的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重新提一下视频中的问题,然后提问一些在反馈时回答错误的学生,看学生是否发现自己哪里做错了,之后教师拿出自己之前总结的教案,对学生反馈时出现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再进行详细讲解,并让相关同学进行练习,直到解决为止。

其次,教师也可以挑出一些问题让反馈中答对的同学给答错的同学进行讲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加深会的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在解决疑点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启发,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改正答案。例如,当课上讨论到视频中的错误问题,“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时,教师可以拿出几个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邀请一个回答错误的同学上台,用测量度数的量角器对几个三角形进行分别测量,通过亲身实践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3 “翻转课堂”的优势

1.有效实现分层教学

传统班级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沿用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是存在差异的,这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但“翻转课堂”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将基础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自学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握观看过程,可以暂停,也可以反复播放,在课中教师也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有效解决了分层教学的问题。

2.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堂活动积极性不强,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以及回答的创造性不强,而“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一般以“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展开,课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结论,课中再将这些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或结论反馈出来,供师生共同探究,这样民主的课堂组织形式留给了学生更多施展自我的空间,结合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提升,也避免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伤及自尊情形出现,并且能够不断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充分关注学生

“翻转课堂”中,课堂时间多数留给了学生去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有充分时间解决自身疑难和为他人解决疑难,使知识在小组互动内化吸收,也使教师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更清楚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以便识别和跟踪学生的疑难,更好地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这样一来,就让学生从传统学习的“只学不想”和“只听不做”的简单“模仿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探路者”,也将教师“满堂灌”的课堂形象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教学的人性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外或校外,这为一部分在外实习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方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之余到班级QQ群中观看我制作的数学教学视频,观看的时间和节奏完全由其本人掌握。如果一遍看不懂,可以重复观看,也可以快进和倒退,自己把握学习进度。对于在校学生,除了可以在班级观看教学视频,也可以在宿舍电脑上观看视频。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QQ群、留言板等媒体与同学或同伴交流互动。对于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学生问题积累和拖拉的现象。教师在课上和课外,在线上和线下都可以对学生实现一对一辅导,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交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学生因此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在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探究性题目进行独立解决,并指导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构建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品质等特点进行分组,并指定探究性题目,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建议,小组成员通过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洞察每个小组的探究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良师益友。

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重要的题型解法一般都要做微视频或微课件,虽然设计一段微视频只有5~10分钟,但那却是一个知识点的浓缩与精华,需要我们用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来展示,同时还要保证语言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所制作的微视频或微课件还要发在网上,这就对制作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对知识有深度的了解与认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论是信息技术水平还是教学业务水平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记得我在开始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动画式微课件时,要花十几个小时,但现在我制作一个微视频或微课件,只需要一节课时间。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把课堂还给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施了新课程的改革。我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些什么”三个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课程改革 收获 问题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使课堂成为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学生。还,意思为“回、归、归还”。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学习的,老师还必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充满灵性,每天都有新的风景。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不断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更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教师还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三)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数学向来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这句话背后掩盖了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数学思考。过去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这种“挤牙膏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因为学生回答的所谓的“问题”并不具有挑战性。

(四)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罗杰斯也说过,自由程度愈多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多。“空白时间带”是教师讲授的“空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时间。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实现分层学习,教师可以实现分层指导;学生可以发展个性,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所以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点拨的总时间应控制在一节课的1/3左右,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思考、自己探究、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的“空白时间带”,从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心、动情、动手,这样做无论是对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一)还给学生的话语权。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大胆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得滔滔不绝。课堂上缺什么呢?学生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教师对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二)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

(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师有意为之进行专项训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善于做“矛盾的始作俑者”,故意制作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如何做到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学习生动起来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在活动中改变自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出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而具主动性的人;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完整的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应包括学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三是课堂教学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和新身体验,创造性的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做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由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原本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好多老师只能教给学生公式,让学生死背硬记,而我在教学时,一开课就创设了有趣的乌龟和兔子比赛粉刷墙面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分出胜负,必须先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于是学生自主地就投入到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当中。

2、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结合主题图问学生“从这幅图中可以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又如“长短”一课,除了教材中的比铅笔、比手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种“资源”进行比较。再如“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相关的问题。

3、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存、取,观察银行利率牌,“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不同?”……学生会有很多的问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从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现实建立联系。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使得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活泼积极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稳中有降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新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越来越多在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3、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可以不对学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虽然插嘴有时会打乱课堂秩序,有时还会让你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与其因扰乱课堂纪律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回老师,说不定他会有更新颖的想法,让他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利用游戏、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并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同时出示乌龟和兔子再赛一次的场地,随着学生的故事,演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的过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新课“周长的认识”,然后以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俗话说:“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使枯燥的计算贴近生活,把课堂设置成玩具超市,给学生平时喜欢的玩具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从中任意挑选两种自己喜爱的玩具,并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钱,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蕴含在购买玩具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玩套圈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加减计算……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搞活了课堂气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媒体营造生活化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妈妈到超市去购物,但是小方不认识商标上的数,不知道表示多少钱?你能帮助他吗?接着我出示准备好的一段逛超市的录相,让学生边观看录相边帮助小方说出商标上的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这样学生就自然进入到认识小数的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产生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课学完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每一章节的知识学完以后,我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一些类似的问题来解决,完成一定数量的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知道了同学们学习用品的种类、消费的金额和哪种学习用品消费最大,认识到同学们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

(五)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实践充分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数学是来自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如何将生活知识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 。

一、找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信用社参观,回来后并以自己储蓄的零花钱为例,让学生模拟银行储蓄、取钱,并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掌握了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搭建数学生活平台。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 现行教材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 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 实实在在的数学”; 在使用教材时, 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 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学习“ 三角形”这一知识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 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 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 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决问题后, 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增强了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再如, 学习了比例尺后, 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 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 然后求出实际距离, 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 生活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 去捕捉、去采撷, 为课堂教学服务。

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我们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围墙与篱笆”的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中要学生设计围墙的位置,预算出砌围墙所需砖的块数以及考虑用哪种材料最省,哪种方案围出的空地最大等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教师出示了下面一题:某校五年级有学生178人,在野炊活动中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6折优惠。

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而且又最省钱?

我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进行分析解答,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购买方案:

买单盒178盒:2×178=356

买40盒装四箱,再买单盒18盒:2×40×0.9×4+2×18=324

买50盒装三箱,再买单盒28盒:2×50×0.86×3+2×28=314

买40盒装五箱:2×40×0.9×5=360

买50盒装四箱:2×50×0.86×4=344

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激发。

四、运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长方体的)、纸板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了“认识时间”后,布置学生:①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②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可让学生到校园外观察,找一找生活环境的那些地方运用到轴对称图形。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注意积累,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更好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源,为新教材的使用锦上添花。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理念是什么

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

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扩展资料

特点

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

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翻转课堂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