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循环系统保健小常识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 1、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是什么
  • 2、幼儿循环系统保健要点
  • 3、学前儿童血液循环保育要点有哪些
  • 4、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措施
  • 5、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有哪些

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是什么

幼儿期宝宝的膳食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1.营养齐全、搭配合理 幼儿膳食应包括上述五类食物。在比例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重量比接近1:1;4—1:1:5,所占能量比分别为12%—15%、25%—35%、50%—60%。动物蛋白(或加豆类)应占总蛋出的1/2。平均每人每天各类食物的参考量为粮谷类100—150g,鲜牛奶不低于350m1或全脂奶粉40—50g,鱼、肉、禽、蛋类或豆制品(以干豆计)100—130g,蔬菜、水果类150—250g,植物油20g,糖0—20g。此外应注意在各类食物中,不同的食物轮流使用,使膳食多样化,从而发挥出各类食物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 2.合理加工与烹凋 幼儿的食物应单独制作,质地应细、软、碎、烂,避免刺激性强和油腻的食物。食物烹调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色、香、味、形,并经常更换烹调方法,以刺激小儿胃酸的分泌,促进食欲。加工点调也应尽里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如淘米次数及用水量不宜过多、应避免吃捞米饭。以减少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蔬菜应整棵清洗、焯水(飞水)后切,以减少维生素C的丢失和破坏。 3. 合理安排进餐 幼儿的胃容量相对较小、且肝储备的糖原不多,加上幼儿活泼好动,容易饥饿,故幼儿每天进餐的次数要相应增加:在1—2岁每天可进餐5—6次,2—3岁时可进餐4—5次,每餐间相隔3—3.5小时。一般可安排早、中、晚三餐,午点和晚点两点。 4.营造幽静、舒适的进餐环境 安静、舒适、秩序良好的进餐环境,可使小儿专心进食。环境嘈杂、尤其是吃饭时看电视,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并使其情绪兴奋或紧张,从而抑制食物中枢,影响食欲与消化。另外,在就餐时或就餐前不应责备或打骂幼儿,发怒时,消化液分泌减少降低食欲。进餐时,应有固定的场所,并有适于幼儿身体特点的桌椅和餐具。 5. 注意饮食卫生 幼儿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因此对幼儿的饮食卫生应特别注意。餐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洁的食物,少吃生冷的食物;瓜果应洗净才吃,动物性食品应彻底煮熟煮透。从小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幼儿循环系统保健要点

1合理营养。既要预防贫血,又要预防肥胖,以防给心血管问题留下隐患。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婴幼儿时期,其关键在于一个“早”字,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的时期,为婴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受益终身。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是增强体魄,预防疾病的一剂良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心功能有益。

3规律地生活,动静交替。避免情绪紧张或突然的神经刺激,以免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正常机能;儿童的衣服和鞋袜不宜过小、过紧,以免影响心脏活动和血液循环;儿童每天应有正常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以利于保护心脏。

4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烧时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

5呼吸新鲜的空气,保证氧气的供给。

6新入园小班幼儿一定要进行特异体质筛查,有心脏杂音的小儿要多观察,以防心脏骤停。

学前儿童血液循环保育要点有哪些

一、血液循环系统

(一)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1.血浆——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废物

2.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3.白细胞——吞噬入侵身体的微生物和人体本身坏死衰老的细胞,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4.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二)心脏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三)血管的分类: 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四)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

二、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扁桃体、脾脏。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

1.学前儿童血液的特点:

(1)血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2)血浆含水分多,含凝血物质少。(3)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量不稳定。(4)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小,肌体抵抗能力差。

2.学前儿童心脏的特点:

(1)心脏相对大于成人。(2)心排血量较小。(3)心率快。

3.学前儿童血管的特点:

(1)管径粗,毛细血管丰富。(2)血管比成人短。(3)血管管壁薄,弹性小。(4)血压低。

四、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

(一)防治贫血

(二)服装宽松适度

(三)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四)科学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五)合理营养

(六)预防疾病

【作业指导】血液循环的过程是什么?

答:血液借助心脏节律性搏动,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返回心脏,这是总血液循环。总血液循环又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排出→主动脉及各级动脉→全身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排出→肺动脉→肺泡壁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措施

科学组织体育活动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做到科学性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认知规律、动作形成规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个性发展规律等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进行合理调控,才能科学、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遵循认知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呈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尊重以上规律,才谈得上教育的科学性。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所以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成人略有不同,他们一般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认识。要避免用成人的观点来要求孩子,应让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认识。 

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在正规性体育活动中采取的活动流程一般是:问题假设——初步体验——实验性探索——验证性学习——结论评价等几个阶段。 

如在正规性体育活动“好玩的小椅子”中,我们没有把小椅子的多种玩法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提出问题“小椅子可以怎么玩”,让孩子经过简短思考后进行初步尝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把一些富有创意、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玩法提炼出来,让幼儿进行展示,供大家分享学习,接下来再让大家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尝试,这也就是验证性学习。通过多次尝试,最后教师和孩子共同得出结论:小椅子有多种玩法。 

(二)遵循动作形成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从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看,每个动作技能的掌握,都要经过粗略掌握→改善提高→巩固与运用自如三个阶段。只有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科学施教,才能保证动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根据此项规律,在体育活动中新授动作时,一般会采用整体认识——分解学习——完整串联——熟练巩固这一模式。如侧面钻,首先看教师完整示范,让幼儿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分解动作学习,一步步让孩子把每一个环节都练习好,再进行完整练习,最后达到熟练巩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动作不适合分解学习,如“高跳下”,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要先重点讲解动作要领,之后完整示范,最后让幼儿进行完整多次的练习。再比如“走”这个动作,根据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学习解放军走,效果会更好些。当然,孩子的动作从学习到熟练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需要在非正规性体育活动中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

另外,在讲解动作要领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便于幼儿接受。在示范动作时,还要注意科学、规范,让幼儿对某一动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研活动中,曾多次组织教师对基本动作进行学习和演练,通过讲解、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让老师们熟知、熟记、熟练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求和要领,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三)遵循幼儿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其常见的衡量指标有脉搏、血压、肺活量等。 

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上升→稳定→下降,呈抛物线状态。只有遵循这一规律,运动才是科学、有效的。要遵循这一规律,关键因素在于运动量的科学把握。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适当的运动负荷,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运动量过大,对正处于发育期、内脏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会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和伤害。有效地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密度、运动时间,是影响运动量大小的三要素,是保证适宜运动量的关键。 

依据此项规律,在组织正规性体育活动时,一般采用以下流程:热身活动——自主探索——游戏活动——放松活动。

如活动“闯关夺宝”中,伴随欢快的音乐,教师带领孩子做热身活动,为后面的运动做有针对性的适应性准备,接下来是探索小椅子的多种玩法,紧接着是闯关游戏,最后是放松活动。其中游戏部分是活动的高潮,也就是抛物线的顶点。从整个活动流程来说,上升——平稳——下降,遵循了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变化规律,活动的设计是科学的。其中在游戏部分“三关”的设计上,我们把活动量相对较小的“过天桥”“钻魔洞”放在了第一关和第三关,把活动量最大的“飞跃峡谷”放在中间环节,使游戏部分的活动量也呈现出上升——平稳——下降的抛物线状态。另外每闯过一关后,教师都有小结,让孩子们有一个缓冲和休息的机会。活动密度、活动量的有效调节,使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在组织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时,可经常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有效地控制运动量。如在“我是小司机”活动中,幼儿在快速开小车后,请他们把“车”开到“加油站”“维修站”,为车加油,给轮胎打气,这样幼儿在游戏情节中自然地获得了休息,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四)遵循幼儿个性心理发展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所谓个性心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倾向性,一是个性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只有了解并遵循幼儿个性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采取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活动才是科学、有效的。

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有哪些

(一)通风换气常规

活动室每天早晨幼儿入园前15分钟开窗通风(视天气情况灵活掌握),冬季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寝室每天紫外线灯消毒半小时。启用空调时应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冬季室温不超过15-18度;夏季室温不低于27-28度。幼儿进出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房间应及时增减衣服。

(二)环境卫生常规

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月彻底清扫一次。

1、活动室

空气新鲜,地面整洁。玻璃明亮,光线充足。室内摆设整洁舒适,布置无尘垢。

2、寝室

定时开窗和关窗,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床铺整齐,窗明几净。床栏杆、暖气、窗台、柜子、灯罩、电扇等无尘土。墙壁干净,无蛛网,床下无杂物。

3、盥洗室

清洁通风,水池下水道处无头发、污物,地面无积水、污渍,便池、便盆及时冲洗,无尿硷、无臭味、无苍蝇。门、窗、镜、灯、柜等清洁干净。消毒水等物放在幼儿够不着的地方。

4、桌椅高度应符合要求。

(三)个人卫生常规

1、幼儿园要在家长的配合下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

(1)幼儿每人一巾一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幼儿饭前便后洗手,早晚用流动水洗手和脸,经常保持清洁。

(3)饭后要漱口,大、中班幼儿每日要刷牙。

(4)定期洗头和洗澡。

(5)每天洗脚、洗屁股,洗屁股巾要每天消毒。

(6)每周剪指甲一次,每两周剪趾甲一次。

(7)保持幼儿服装整洁,衣服、被褥、床单要勤洗勤晒。

(8)保护幼儿视力。活动室采光好,阅读、书写、绘画活动有良好的照明。注意用眼卫生,一次连续近距离读、写、画时间不超过30分钟,近视幼儿适当缩短。看电视的时间每周一、二次为宜,每次约20分钟左右,距离2-3米,电视机安放高度适中。长时间用眼后应有10-15分钟休息或组织户外活动,放松双眼、远眺。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

2、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常规:

(1)仪表整洁,勤洗澡、勤剪指甲。

(2)饭前便后和给幼儿开饭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不得在幼儿寝室、活动室和其它幼儿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四)炊事卫生常规(本条有关修改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下发的《学生食堂管理规定》)

1、厨房经常打扫,保持内外环境清洁。做到:

(1)物品摆放有序,用后及时归位;

(2)台面、墙(窗)面、地面清洁无污物、积水、蜘蛛网。

(3)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2、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特别要防止食物中毒。厨房用具包括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生熟分开,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食具一餐一消毒(若用水煮则需在水开后15至20分钟,若用笼屉蒸则水开后至少要蒸30分钟),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餐饮具。

3、采购食品,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索证,不买、不加工或使用腐烂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食物及其原料,买来的熟食要加热处理后再吃,预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4、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5、炊事员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留长指甲、涂染指甲、戴戒指加工食品;坚持上灶前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洗手,入厕所前脱工作服,在操作间不抽烟,分饭菜时戴口罩。

(五)清洗消毒常规

1、玩具、图书要保持清洁,一周一消毒。

2、餐具、餐桌一餐一消毒。餐具要先按规范清洗消毒,做到洗后无污物。

3、小毛巾、水杯专人专用,一日一消毒。

4、床单半月一换,被褥一月一晒。

5、为保证幼儿随时饮水,下午水杯不宜过早消毒,最好在下班前消毒;消毒时应将所有水杯(包括未出勤幼儿的水杯)、点心盘和点心夹放入消毒柜消毒。

6、每天下班前应将饮水器(或保温桶)中的余水倒干净,以免积水垢;每周应清洗一次饮水器(或保温桶)。

7、盥洗室内所有盆、桶、壶应洗净晾干放入橱柜,以免柜内产生潮气、霉变。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